什么教育(什么教育理念)

点击量:3191 来源:解译网 发表时间:2022-06-04 17:39作者:林晓薇

涂昀琬网友提问:

什么教育

权威答案:

一、前言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一棵树,一朵云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被很多现代教育家引用的教育名言,出自德国著名哲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和蒙特梭利类似,雅思贝尔有医学背景,有多年精神病治疗经验


同时,我最近认识的教育家杜威、卢梭、雅斯贝尔斯、蒙特梭利在心理领域都有自己的理论,其中蒙特梭利、杜威、雅斯贝尔斯都有心理咨询师的地位。巧合的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哲学家。


这让我很想知道,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否经常在哲学、心理学或神经病学方面取得成就。我想这也启示我们,如果以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需要了解更多哲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那么雅思贝尔对“什么是教育”这样深刻的哲学和教育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呢?


二、什么是教育?


1.我的疑惑


至于什么是教育,我自己也想过。我是一个合格的有教养的人吗?


我们父母眼中的教育就是读书,也就是在学校学习知识,也就是接受教育。


在我考研和读书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思想家、教育家的观点,慢慢开始明白,教育的范围太大了。教育似乎存在于我周围的一切。父母从小的行为影响,周围生活环境的人为影响,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


教育的存在是如此普遍,大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命运,小到父母与孩子的对话。


我是一个合格的有教养的人吗?我不知道。


小学大学,我有幸进入硕士的生活已经整整16年了。从狭义的教育定义来说,我接受了16年的教育。


在过去的16年里,我从教育中获得了什么?


排除我的身体成长和大家普遍拥有的心理成长,我的精神和人格差异以及实质性的收获是什么?


答案很模糊。


我总觉得努力才是王道,但太多时候我不知道现在努力是什么意思;


从小被教育要听话孝顺,但每次接受父亲的否定和责骂,都让我极度矛盾;


我渴望独立自由,但骨子里的懦弱让我不敢轻举妄动;


我追求自信和力量,但面对困难的第一反应是逃避和找借口;


我希望成为一个快乐热情的人,但又不能不焦虑敏感。


我是现代教育的“成功实验”吗?


在长辈眼里,我学习努力,服从,勤奋;在老师眼里,我认真负责,善于感恩;在同学眼里,我是一个开朗优秀,自制力很强的校长。


但是,在我眼里,我一直是一个迷茫、自信、敏感、粗心的孩子。


我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完美,不敢面对自己缺点的孩子。我总是焦虑,有时固执。


太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比不上别人。


2.答案的思路


教育的本质技能是学习,所以《学习之道》是我千载难逢的学习启蒙之书。


看了乔西维茨金《学习之道》,重塑了我的学习观


我终于开始不肤浅地思考了。


我开始面对人生的重大命题。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该为此付出怎样的努力。


我一直被教导要优秀,要努力争取成功,要赢得荣誉。


但是如果我失败了呢?即使努力也达不到目标怎么办?


似乎父母和老师都强调要通过努力来取得胜利,有选择地忽略孩子失败后消极悲伤的自卑心理。


这是为了健康教育吗?我迷路了。


第三,真正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给出了他的意见:


1.“所谓教育,无非是人与人之间,尤其是老一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精神与肉体的交流,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对生命内涵的理解,意志与行为的规范,以及通过文化传递功能的文化传承。教晚辈让他们自由生成,开导他们的自由天性。”


据了解,教育是任何人之间的活动,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我们的性格、行为都与我们的父母和周围的社会息息相关。


2.“真正的教育绝不会允许死记硬背,也绝不会期望每个人都成为有洞察力和远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实践、学习、成长,实践的特点是自由发挥、不断尝试。”


我觉得:的良好教育过程应该是教会学生“自我教育”,让他们有自己执着的生活热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教育活动着眼于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实现,如何充分生成人的内在灵性和可能性。”


教育:教育更要注重个性化评价,善于发现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让他成为自己。而不是别人认为的自己。


4.“总之,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积累。通过教育,有才华的人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把握自己人生的根本。”


意识到:教育永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分数标准行为上,教育是对孩子强大灵魂的教育。


四.总结-《叫我第一名》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真正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实践、学习和成长自己,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可能性,成为一个有自我价值的独立自由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叫我第一名》


好的教育会造就一个人,畸形的教育会毁掉一个人。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教育片《叫我第一名》中,男主波波自小患有抽动秽语症,表现为无法控制的抽搐,在公共场合发出奇怪的声音


在教室里,在餐厅里,在地铁上,波波会因为无法控制的疾病不断发出奇怪的声音,周围的人也会对他投以奇怪甚至是恶意的目光。


这种奇怪的叫声也让他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批评、责骂和嘲笑。


他一度很自卑,觉得自己很自卑己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欣慰的是,波波有一个非常支持他的母亲,他坚信自己的孩子值得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她不放弃地找一所所学校接纳波波,并且通过激励肯定的语言不断给波波信心,他们会一切战胜妥瑞斯症。


以及,有一个非常懂教育的校长。


校长了解波波的难处后,叫他去参加全校聚的音乐会,一如既往,波波在演奏期间发出了怪声,随即引来周围人的责怪的目光。


演奏结束后,校长发问:


“刚刚演奏期间,大家有什么听到什么奇怪的声音?”


波波羞愧地低下头,校长点名让他上台:


“你为什么发出这种打扰人的怪声?你是故意的吗?”


“不是故意的”波波无奈窘迫地看着全校师生,“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叫妥瑞斯症。我控制不住自己发出叫喊的怪声,我很抱歉。”


校长看了向全校师生,眼神坚定。


“随后很遗憾听到这些。那请问,我们怎么样才可以帮到你?”


“我希望大家别再用异样的眼神看着,这样我的病症会好一些”


在波波走下讲台的瞬间,音乐厅想起了持续不断的掌声。


那一刻幼小的波波,感觉自己被救赎了


我非常佩服这个懂教育的校长,因为他知道:太多的恶意和歧视来源于对事件背后原因的不了解。


后来波波选择直面自己的病症,并持之以恒地与妥瑞斯症斗争,长大后的波波,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最后,重温那段话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启迪其自由天性。”


推荐


回应


2020-09-03 15:49


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聂圣哲先生: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先从养活教育开始。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欧洲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组织的巨大影响:神父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学校体系。在欧洲,许多最初的大学都有天主教背景。苏格兰宗教改革之后建立了新的国立苏格兰教会。


中国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


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雨南洞小学、同仁学校、兴民中学、石马两等小学等新式学校,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随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19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又有了较大变化,私人资本重新进入教育领域。


日本


日本教育的起源与宗教密切相关。学校是培养想要研究佛教成为僧侣的年轻人的庙宇。后来,想要学习的孩子就要去”Tera-koya”(意为庙宇小屋),学习如何读写日文。


印度


印度的制度化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据考证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已经有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其教育的现代化可以分为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后两个大的发展阶段。殖民地时期是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包括: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时期(1498~19世纪初);殖民地印度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即印度教育的西方化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民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时期(20世纪初~1947年独立)三个时期。1947年独立以后,印度教育进入它的全面发展阶段。


21世纪世界教育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未受任何学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从196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25%。


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发展国家,文盲也从6%下降到1%,未受学校教育者从5%下降到2%。


2018年12月3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44次全体会议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1月24日定为国际教育日。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后得知识者)知识匮乏,像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教育关于意识替代,作家三盅则说:我们强迫孩子用死记硬背替代想象与创造,于是我们易中天多,而陈景润少,甚至一万个易中天里挑不出一个陈景润。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4)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教育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3)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4)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远古社会教育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它直接发源于上古先民最切近的谋生方式之中,故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尸子君治篇》有一段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实况的记载: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渔猎是人类最古老的谋生方式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保留了这方面的大量痕迹。将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与谋生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说明远古教育的特征。同时,传说中的远古教育也反映了当时区域性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氏族部落之间、氏族内部知识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形式。


一个生活在山林茂盛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狩猎的技术;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带的部落,会较早发明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而生活在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地带的部落,则会被迫去摸索治理水害的办法。传说中被任命为农师、负责向各部落人民传授种植黍稷等农作物技术的后稷,其所属部落便居住于土地肥沃、适于黍稷生长黄土高原;而治水的大禹,其所属族人又生活在常年洪水泛滥成灾的黄河流域。其他如契、羲、和、夔等负责某类教化的远古人物,实际上都是代表了具有某种文化专长的氏族部落。这种区域性文化的显著特征,反映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而不同区域之间以物易物的贸易接触、氏族部落的迁移、族外婚姻的出现与发展等各种交往,成为氏族部落间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这种交流的方式衍生出上古时代的所谓”教化”,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最早的教化观念,不仅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文化向四夷的扩散与传播,而且包括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团体对华夏族类的臣服与归化。因此,战争与征服也被赋予了推广教化的功能。


《吕氏春秋.召类》便称舜征伐苗民,是为了移风易俗;禹攻伐曹、魏、屈骜、有扈等部落,是为了推行其政教,这种带有浓厚美化色彩说法,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中教育所具有的广泛含义和功能。


上述教育定义既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又可将教育活动同其他活动,如学习、训练、宣传等区别开来,可视作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与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相比,该定义涉及的范畴显得窄多了。传统上,人们把学习培养、教育培养、训练培养、资助培养等事物都看作是教育,这表明在人们的意识里,还另有一种大得多的教育概念,即宏观的教育概念。它既包括了基本概念的教育、训练、学习等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的一类活动,还包括那些虽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可以对前一类活动的进行起到帮助、促进作用的活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培养活动。宏观的教育其实是等同于培养的,那么,培养的定义也就是宏观教育的定义。在上述基本的教育定义基础上,去掉能区别学习、训练等活动的”种差”,就成为宏观的教育(培养)定义: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宏观的教育的唯一特征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这表明判别某个活动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结果如何。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会失败。而有些活动,如研究活动、宣传活动虽然可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却并不是人们所公认的教育活动。当人们持不同的立场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时,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对待人的素质、能力,正向的去开发、加强人的某些素质、能力,反向的则去削弱、抑制人的某些素质、能力。人的素质、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的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大自然长期进化造就的。后天的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人们不经意间获取的,或非刻意成就的;其二是人们刻意造就的,宏观的教育就概括了所有刻意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教育一词存在多种概念的状况由来已久,《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定义)就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但其在描述教育概念时用到了培养一词,而它在表述培养概念时又使用了教育一词–“按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其二,表达的是基本的教育概念–“教导,启发”,但同时它对教导的表述是–“教育指导”,又有循环描述(定义)的嫌疑。在定义时,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包括被定义项,否则就形成了循环定义的错误。这方面,《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就不存在循环定义的问题。《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也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显而易见这里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其二是:”使明白道理”,该表述把教育同训练活动区别开来了,想来是要表达教育的基本概念。但是,这么表述是不能把教育同学习、研究、宣传等活动区别开来的,因为这些活动也可以使人明白道理。因此,这样表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描述的教育宏观概念,也被称为广义的教育。与之对应,狭义的教育一般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包括了教育、训练、学习、资助等各种培养活动,因此学校教育也是属于宏观教育的范畴。像教育这样,集多种概念于同一领域,势必使其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人们在不同场合、语境中运用或理解教育一词时,就需格外注意其确切的含义。


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到人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有了主体机制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实践认知能力的主体人,人类才能把自己提升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从而把客观世界变成人类改造和认识的客体。而要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需要有主体能力才可以的。人类社会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个主要指的中国校园的应试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义。


当代诗人、文化学者张修林在《谈教育》一文中有如下解释:


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传播。而社会文化,包括文理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会心理、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物质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教育的目的,说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前者像物理变化,接受的人如同一个盛东西的容器,接受的几种东西还是那样的几种东西,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有了些混杂,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实用型人才–技术或技艺的人才;后者则类似于化学反应,已经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东西,这类人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第一层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就是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影响。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


0-3岁:培养内在秩序,培养目标以”专注”为本;


3-9岁:植入情理原则,培养目标以”兴趣”为本;


9-12岁:植入逻辑思维,培养目标以”准确”为本;


12-18岁:扩充放大形式,培养目标以”领悟”为本;


18-21岁:注入创新动力,培养目标以”践行”为本;


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教育者愿意施教有若干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大。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争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教育者往往宣称自己的教育是正当的,但事实证明并不完全如此,例如台独势力的去中国化教育、殖民主义当局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对面地向受教育者传递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以改变他人的观念、素质、能力为目的而传递信息的。凡是接收到其信息,并且是其传递意向的人是其教育对象。


一、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


二、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


三、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


四、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精神层面的缺失。


五、家庭教育的家长专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暴力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


六、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如恋爱)的剥夺,违背人性。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


七、社会教育的大染缸性质,酿成重重社会问题。不能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无缝连接。


8、教育产业化(私有化)对教师本身的剥夺和对教育平等的严重损害。


9、教师未能起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0、教育的社会功能未能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互关联,如老龄化问题等。


1一、素质教育仍需采取措施实施。


基础的九年义务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随后的中专、大学等中高等教育,价值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


职业化教育和培训,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政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教育过程开始于出生并持续终身已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让子宫里的胎儿听音乐和故事,希望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引出”。


教育具有多方面功能:


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选择功能。


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正规教育


社会、群体或私人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通常是年轻人。正规教育比较系统完整。正规教育体系传授理想或有价值的知识,但有时会出现滥用情况。


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及。”教育”还被看作儿童的事,成人教育经常branded as”成人学习”或”终身学习”。


成人教育意义是负担成人社会角色人所进行有系统持续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促进知识、态度、价值和技巧上的改变。(Darkenwald & Merrian,1982,P.9)早期曾被认定唯一种扫除文盲,教导民众基本读、写、算术技能的活动,逐渐拓展至因应技术变迁的需要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为目的。


高等自学教育:针对在职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学历而没时间去进行脱产学习;在工作期间自学通过国家统考的教育方式。


开放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面授、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远程教育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授课的方式。


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语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的方法,就是上行下效。比如家长教孩子孝道,自己就要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也会做到。推而广之,要教别人首先自己要先修身,先做到,然后再用身教言教去影响人,甚至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育,老祖宗认为教书育人的首要目的,是使孩子做一个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那什么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假如搞教育的人心中都不知道标准,那教育一定不会是圆满的;假如他知道善的标准,就能够把握住每一个教育的机会。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初步原理(比如《资本论》第1卷,第13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部分;《哥达纲领批判》第4部分;《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十月革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需要,大大推动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列宁、克鲁普斯卡娅、勃朗斯基、马卡连柯)。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基本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对此做出贡献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尔、饶勒斯、蔡特金、李卜克内西、葛兰西、郎之万、瓦伦、塞夫。许多研究者当前正致力于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以下几点:


(1)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以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消灭教育的种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明确地提出了其他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来培养儿童,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无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实验,从马卡连柯学校到古巴的学校,都是按照社会的方案来进行的。


(2)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也不是反复灌输职业道德,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这一原则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虽然为人们所广泛承认,但其实际运用却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获得成功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条件下,尤其如此。


(3)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自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改变社会分工,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迄今仅处于开创阶段。


(4)社会在教育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巨大作用。学校的内部集团关系的这种改变(从竞争转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开放,并以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积极配合的关系为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论并没有终结。对上述原则的解释或依据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还存在许多进退两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以及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正在对下列问题进行辩论:人的个性问题;”本性与教养”的问题;学校和教育在流行的社会决定论范围内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结构在促进社会变革中的相对重要性。(ZF)参考书目1M.W.阿佩尔:《意识形态与学校的课程》,1979年英文版。2奥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1879),1886年英文版。3P.布尔丢和J.C.帕塞隆:《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年英文版。4S.鲍尔斯和H.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5兹苏萨弗吉:《形成中的社会》,1979年英文版,第4章。6保罗弗雷尔:《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970年英文版。7安东尼奥葛兰西:《可供选择的教育学》,1973年意大利版。8让饶勒斯:《社会主义与教育》,1899年法文版。9保尔朗之万:《思想与行动》,1950年法文版。10弗列列宁:《论国民教育部政策问题》(1913),1963年英文版。11同上作者:《青年团的任务》(1920),1966年英文版。12同上作者:《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对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的提纲的意见》(1920),1966年英文版。13D.林登贝格:《共产国际与阶级学校》,1972年法文版。14M.A.马纳科尔达:《马克思与现代教育学》,1966年意大利版。


普通教学论 General Didactics


教育学Pedagogy


.教育革新 Educational Innovation


.教育价值Educational Value


教育哲学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法学


教育管理学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技术学、教育工学


教育工艺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未来学


学校卫生


比较教育学


教育统计学


教育传播学


教育效益学


教学科技


学前教育


教育评价学


托儿所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中等职业学校


高中


高级职业学校


技术学院


专科学校


大学


书院


研究院


进修班


培训班


补习班


生命关怀教育


孝悌教育


道德教育


胎教


学龄前教育


少儿教育


经典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大学教育


.计算机教育


高职教育


专科教育


义务教育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开放教育


继续教育


干部教育


远程教育


函授教育


工读教育


数学教育


语言教育


阅读教育


科学教育


资讯教育


社会科学教育


艺术教育


家庭教育


特殊教育


资优教育


补习教育


性教育


一对一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相关教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文字


教育行政法规


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


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幼儿园工作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残疾人教育条例


教师资格条例


地方性教育法规


河北省汉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条例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


河北省在职职工教育条例


河北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使用管理条例


教育行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幼儿园工作规程


小学管理规程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中小学图馆(室)规程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普通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规定


普通中小学音像教材出版复录发行管理规定


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


普通高级中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中小学校财务制度


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示范性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全国价格鉴证师导游资格考试


报关员考试质量专业资格考试


监理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


教师资格认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级建造师考试


公务员考试物业管理师


ISO9000内审员NVQ企业行政管理


通常所说的教育,都是指校园教育,具有通用的区域或国家标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师,进行课堂口授讲述,辅之以板书和作业,结合测验、抽查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加上升学考试,再进入职业生涯。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教育,已不会再用私塾和一对一这样的落后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互动、快乐、学校指定和学生自选课程等都是比较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至于案例教学,则是职业教育中比较成功的手段。借助信息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更加精确地描述,让更多的人才在先进的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快的、更多的、一生学习接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地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地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在这个世界处于统治地位,就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人类创造工具并使用它,已知的生物中,只有人和黑猩猩有创造工具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和发现出现在西方的主要原因。同样,它也有缺点,有局限性。它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就好像一条射线一样,确定了方向,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很少去反思出发点;它”喜新厌旧”,重视个体的创新,常忽略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累积。美国教育部长也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就是出于西方教育缺乏综合思考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说的(横向思维–人与电脑的根本区别,例:有十块钱和一块钱,拿哪个答拿十块或拿一块的,即纵向思维;答都拿或都不拿的,即横向思维)。


历来中华教育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因为儒家有”忠孝”的思想,所以当权者就把教育工作主要交给儒家来负责,以便有利于统治,而国家行政是否也以儒家思想为标准,是另一码事。(汉、唐、皆是”内用黄老,外尊儒术”;宋朝尊敬文人,但不以儒家为唯一的行事准则,不然那些常开皇帝玩笑的大臣按儒家思想早就该被”咔嚓”了;元朝是外族入侵,血泪斑斑;明朝遵循的是程朱理学,只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不在这里讨论最一无所知最令人痛恨的满清,以免破坏好心情)这种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了。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思想的自由有一定的禁锢,使人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为已经了解了事物的总纲,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这也是宋朝之后再没有什么大的发明、发现出现得一个原因。


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受了西方教育方式的冲击,出现了对立并存的情况,或者说,这是中西方思想的一次强烈碰撞,教育方式的不同只是其中差异的体现。故有”以夷制夷”,有”拿来主义”。坚持自我,也是一条路,在台湾、在东南亚,都有使用中华传统教育而非常成功的例子,他们一贯坚持德育,同样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多优秀公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不是凤毛麟角的出几个名人或科学家,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大多数国民本身的素质。)但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问题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其素质教育的本质还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更多的还是一种应试的形式。


教育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虽只有18条,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


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经过两年的过渡,中国已与200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我国的义务的教育学制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制,中学三年制)、”五四制”(即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和”九年一贯制”三种学制。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三年制,但这些地区也正在抓紧实现由八年制向九年制的过渡。从我国学制状况看来,九年制或八年制的义务的教育包括了初等义务的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两个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按规定在义务的教育学校完成了九年或八年的义务教育学习,即可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了不同的主张。从一般教育理论层次上来说,教育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这意味着将”4%”的目标的实现由2000年推迟到2010年。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将这一目标推至2012年。


从1993年到2012年,4%这个数字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经,牵动着一个改革中的国家的各个方面。2000年提出4%的目标时,曾有联合国教育官员说,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为了它,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被人当面指出”政府说话不算话”。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为孩子们提供上进、融合、坚忍、友爱、感恩的氛围教育,志在为中国独生子女打造健康、独立的性格,培养孩子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为己任。


凡事当遵循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更是如此。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去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积极主动、科学民主地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是极富创新的尝试,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又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照搬、不教条,要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兴趣、出门以后用得上的课程,摘”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桃子”。纵向比,时刻都在进步,不必委曲求全;横向比,术业各有所长,评判不拘一格。简单地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产品,无法磨具化生产。


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所以对教育来说,关于科学管理,”管”,最为简单,强制即可,军事化就是典型的例子。”理”,最有难度,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其实”管理”的核心不在乎”管”,而在乎”理”,理明方向、理清思路、理顺方法步骤、理出学生学习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科学路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写在纸上、做出规定让大家如何去做,这是制度;不用写在纸上、不用做出规定大家都知道该如何去做,这就是教育。

shenghuo/17906.html

以上就是的人,社会,学校的相关信息资料了,希望能帮到您。

  • 教育类考研都考什么啊(考研属于什么教育)

    朋友们好,林俊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教育类考研都考什么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考试科目:思想政治100分,外语100分,教育学综合专业课300分。2、教育

    2022-09-22阅读:0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是什么

    朋友们好,张雅男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

    2022-05-29阅读:0
  • 为什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吗)

    朋友们好,吕碧杰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为什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教育的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022-05-25阅读:2
  • 应试教育是什么意思(应试教育还有什么教育)

    朋友们好,连思婷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应试教育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意思:以应对升学考试作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2、拼音:yīngshì

    2022-05-23阅读:14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

搜索
排行榜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